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传承杨善洲精神 共建和谐新施甸——施甸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022-09-18 05:51:49 5326

摘要: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是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家乡,是一个集“临边、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县。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138个村(社区),其中民族乡2个、民族村18个、少数...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是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家乡,是一个集“临边、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县。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138个村(社区),其中民族乡2个、民族村1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自然村180个,居住着彝族、布朗族、回族、傣族、佤族等21个少数民族3.1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4.8万人的9%。

施甸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传承杨善洲精神 共建和谐新施甸”为主题,以“九进”活动为抓手,坚持“1369”模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善洲故里常开长盛。

聚焦“一条”主线 政治方向更加坚定

施甸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杨善洲精神为统领,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全面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纳入施甸县杨善洲精神宣讲内容、全县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教育培训和“万名党员进党校”课程,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的思想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了全县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以媒体宣传、悬挂标语、教育培训、组织测试、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干部群众知晓率不断提升。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基础。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施甸县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细化指标任务,明确了牵头领导、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建立了综合协调、宣传、督查等12个工作组,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示范创建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和推进。县级责任领导围绕“九进”工作任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逐一落实任务,实行一月一分析,一月一调度。开展互观互检和组织县政协委员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组建验收组对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进行考核验收。将创建工作纳入县级综合考核和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全县创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整改,全面推进了各项创建工作任务的落实。

突出“三张”品牌 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施甸县大力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传统文化、抗战文化,凝聚创建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打实“杨善洲精神”品牌,赓续红色基因。作为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施甸县旗帜鲜明地把学习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永恒课题,把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大力传承弘扬杨善洲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崇高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不断坚定各族群众永远团结和睦、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打活“传统文化”品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将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村)、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教育基地活动,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文化自信。认真落实繁荣民族文化的各项政策,大力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项目,对民族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保护、展示和传承。列为省市县非遗保护项目54个、非遗传承人85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被命名为“云南省山歌之乡”、由旺镇被命名为“云南省民间民族艺术之乡”和“保山市花灯之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被命名为“保山市歌舞之乡”、太平镇被命名为“龙狮之乡”,在施甸拍摄的电影《杨善洲》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电影《布朗山的儿女》入选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民族电影展映开幕影片,民族文化精品项目《施甸县布朗族赛草球》参加全国民运会演出,器乐《布朗欢歌》在第八届云南省歌舞乐展演比赛中荣获金奖,声乐《金布朗摇篮曲》在第六届云南省歌舞乐展演比赛中荣获铜奖。《谁说书记不爱家》《施韵甸美》等优秀歌曲广为传唱,施甸龙会、布朗族跳会、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洞经、滇戏坐唱等民俗文化活动根深叶茂,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全县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百花盛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是打好“抗战文化”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42年5月,施甸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九万施甸儿女与十万远征军沿江共筑挡住日寇进犯步伐的铜墙铁壁,为保卫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作出了巨大贡献。施甸县大力宣传全县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修筑公路、支援抗战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打造了施甸滇西抗战陈列室、抗战江防遗址等教育基地;编制出版了《横戈怒江》《血肉滇缅路》《滇西抗战时的施甸人》等系列滇西抗战丛书及《永不磨灭的记忆》抗战老兵画册;拍摄制作了纪录片《怒江作证》及主题歌《寻你》MV;先后举办了中国远征军将领后人齐聚施甸、中美老兵相聚惠通桥等系列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不断铸牢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抓实“六项”工程 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施甸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杨善洲务实、为民的公仆情怀,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常抓不懈。一是抓实脱贫攻坚工程。在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全力加快各民族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施甸县建立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在云南中烟公司、上海闵行区、西安交大、中国地质大学的帮扶下,累计投入扶贫、整族帮扶、对口支援、“十百千万”少数民族示范创建工程等各类资金110亿元,实现90个贫困村、21591户911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全县各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二是抓实产业发展工程。大力推进“一江两河热区经济带”“东西两山冷凉山区经济带”“施甸坝姚关坝田园观光经济带”三大产业带建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施甸题词“云南施甸 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施甸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立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体、企业带动、协会组织”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每个村重点培育一个示范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合作社、一个种植小区、一个养殖园区,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增长,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50.2亿元增至90.1亿元,年均增长7.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1048元、12255元,年均分别增长7.3%、9.4%。三是抓实民生改善工程。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4个,5563户23505人搬入新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5亿元,保(山)施(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完成水利、电力、广播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宽带网络实现“村村通”。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四是抓实教育发展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县121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对木老元、摆榔教育园区进行改(扩)建,实现了摆榔乡、木老元乡集中办学。云南中烟公司实施高中、大学助学保障措施,每人每年资助6000元至17000元不等,两个民族乡学生辍学率从2015年的1.2%降至0。开展各类教师培训2万余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889人次,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2335人,培养“两后生”401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普通话示范村6个,开展“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普通话培训49人;积极推广普通话及“语言APP”应用26302人。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委以重任,2019年以来,共提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63名,公开招聘少数民族公务员6名、事业单位人员16名。五是抓实环境提升工程。传承杨善洲精神,实施退耕还林5万余亩,累计造林2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35%。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认真落实河(湖)长制,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园林城市和1个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六是抓实社会治理工程。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和化解的方法,建立县委书记和县长、县直机关、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五道防线”,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各族群众矛盾纠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高,全县呈现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中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全国信访三无县”“云南省先进平安县”等称号。

紧扣“九进”活动 示范引领更加深入

施甸县结合各部门各行业特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村)、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医院、进企业、进警营、进景区“九进”活动,着力构建“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一批工作扎实、机制健全、群众公认、带动明显的示范单位逐步建成。

如大中村依托整族帮扶项目,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各族群众111户451人搬入建成的“得埃乌”(布朗山)易地搬迁安置点,各民族共居共事共乐、交往交流交融,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摆榔民族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以同读爱国主义书籍、同绘爱国主义书画、同唱爱国主义歌曲、同讲爱国英雄故事、同看爱国主义影片、同跳民族团结舞蹈、同书民族团结作文、同建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同办民族团结文艺展演的“九同”活动为载体,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锻炼、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五个认同”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木老元乡实施群众干不干、怎么干、干什么、出现纠纷怎么办、项目建后如何管“五个群众说了算”的村民集体决议制,让群众当“主角”,彻底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全面巩固和发展,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

截至目前,全县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31个、“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41个、“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个,县委、县政府命名“施甸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76个、教育基地3个;木老元乡哈寨等3个自然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姚关镇陡坡等4个自然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木老元乡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1名布朗族优秀党员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1人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代表施甸34万各族群众到北京参加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

施甸县创民办供稿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