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4:54:01 | 浏览:394
中国食品安全唯一中央网络媒体
2019悄然离去,2020年已经翻开崭新的一页,食品领域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自2019年1月1日起,与食品行业相关的很多政策发生调整,其中涉及到各品类的方方面面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舌尖安全。
2020年又迎来哪些新变化了呢?这些变化与你息息相关。
01
保健食品标注新规2020年1月1日起实施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作出更明确和严格的要求。
标签标注必须设置警示区且面积不少于其所在版面的20%、按照“保质期至某年某月某日”的方式描述保质期、警示用语区内文字与警示用语区背景有明显色差等,且警示用语要包括“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内容,目的是让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容易识别、明白消费。
该《指南》2020年1月1日起实施。
政策解读
2019年的保健品行业并不太平,以权健事件为导火线,拉开了一系列保健品企业负面舆情大爆发的帷幕。一时间,保健品行业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
与此相对的,国民对保健品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营养补充类保健品最受中国网民欢迎,占比高达67.9%,其次为传统滋补类保健品,为37.7%。
“权健事件”后,相关部门自2019年1月8日起开展“百日行动”对保健品市场进行整顿,如今一年时间颇见成效。
《指南》的实施将进一步对保健品的包装进行规范,减少保健品当做药品进行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事件发生。
业内人士认为,保健品行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将来随着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督和企业自身的自我把控,保健品市场将形成更加良好的秩序,走向品牌化、高质量发展。
02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这意味着,以“打假”等名义实施恶意投诉的“职业索赔”行为会受到规制。《暂行办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政策解读
近年来,打着“维权”的旗号恶意索赔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或借机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大量行政和司法资源被职业打假人占用。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被认为是对以赢利为目的的所谓职业索赔人恶意索赔行为的制约,加大对恶意索赔的整治力度。
03
《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发布
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近日,经中国营养学会法规标准委员会组织审查,《代餐食品》(T/CNSS 002-2018)团体标准发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个控制体重用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发布,该标准对代餐食品的范围、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含能量及营养素要求)、安全需求、标签及使用说明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和标准。
政策解读
由于久坐不动及缺乏锻炼,很多上班族和学生党的体重都超过了标准体重。体重肥胖带来的不止是外表的改变,也给身体的健康带来挑战。
减肥锻炼成为部分人